close

1901818_740361969316724_1489304155_n  

 

 

接觸到這本書,是在剛入保險業時過半年,約莫在民國94年,以當時的智慧,確實對這本書理解不深,

以致於才看了前幾章,便放棄再閱讀。今年,是偶然在逛水準書局時,看到架上的這本書,才起了重讀的念頭。

作者羅區格西提1974在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前夕邁逄母親過世,不久後父親與兄弟也相繼過世,

親人的過世讓他對生命的意義產生莫大的質欵,在亟於探索生命的意義下,

他放棄原本想要深造的學業到印度達蘭莎拉的色拉寺,研讀佛學。

 

1983年羅區落髮僧,1995年獲頒相當於佛學博士的格西學位,

在印度待了21年之久(19741995),

並在期間接受上師的建議下於1981年回到美國經商,以試驗佛學,從此往返印度和美國。

 

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將古老經典「金剛經」放在商業上的運用書籍,

書中的道理,是能夠貫穿人生,使人生更圓滿的大智慧。

 

首先,羅區先生,先引導大家去洞悉事物的本質,一種無限潛能,即「空」的特性,

舉例,以電影「奧茲大帝」裡頭的男主角來說,在現實社會中,他以詐騙取巧為生,

在常人眼中就是一個騙子,馬戲團的班底,談不上什麼被尊重,

但到了童話世界,他做一樣的事,卻能拯救那裡世界,成為人人敬仰的奧茲大帝。

對男主角來說,他一樣都是個聰明,想運用本身聰明活下去的人,他沒有不同,

但因為看他的人不同,於是賦予他不同的社會地位,

這就是「空」的意思,

那代表任何人、事、物都是中立的,而他之於你而言會有不同的感受,都是你所給予他定意的。

羅區先生約莫花了二章的篇幅,在說明這件事。

 

那麼,你會想:「這樣啊,那如果我都往好處想,是不是都能避免那些不應該發生的事?」

比如,你內心想著成功的事業,但你還是遇到破產了,為什麼?

我不是已經定義好了全部的事物都是好事,為什麼我還是遇到了破產?

人生不是應該透過想法而心想事成?

 

當你來到這層思考時,你便進入了去思考因果的境界。

 

因果的關係,在金剛經的文意中是存在的。

「因」,就像在你於現在種下一顆種子,如果你在此刻種下壞的因,

那麼未來,就會長出無比巨大的樹,上頭結出了惡果,

所以,你「現在」想著要成功的事業,但你卻破產了,

只代表著過去你曾經為自己播下了無數個會讓目前的自己破產的種子,

於是你經歴了和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經驗。

從種子到果實,是需要時間來成長的,而你發現,一棵大樹結滿的果實,遠遠大於一粒種子。

 

所以你會明白:

因先於果、因小於果、以及因的成熟需要時間的培養。

 

那麼你會想,到底怎麼可以除去這個惡因呢?

到了這一步的思考,你便來到了真正要改變人生的思維了

 

你必需有意識的在每個當下去重新選擇思考的方式和關注自己的行動,有意識的帶自己往好的因去走。

 

我記得我曾經看過富蘭克林的自傳,他為了培養自己12項人格特質,所以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一項人格特質他會花一個月來培養,直到自己養成習慣為止,因此後來,他成為一個傑出的商人、發明家、和政治家。

 

羅區先生也提出了相同的方法,緣於西藏的追蹤系統,稱為「吞讀(tundruk)」

即「一天六次」之意,作者稱它為六時書,

用法為選出作者書中你所遭遇最切身的三個商業問題,

然後透過每天六次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恴識來改善這些問題,誠實的記錄和反省,找出內心那個造成自己會如此的銘印,

並且用反向的方式來操做,使之前內心的想法消失,改以新的正善的想法來取代。

 

 

這一切的改變都需要時間,所以羅區先生鼓勵靜坐,在每次的冥想中,去想像自己成功的畫面,

每週給自己一天圓圈日用來思考「為什麼」培養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羅區先生將金剛經運用在商業中,成功的賺到錢並且發揚了正確的佛教原則,什麼是正確的佛教原則?

 

第一: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賺錢;在佛教教義裡,錢本身並沒有罪過。

何況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要比沒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

問題是,我們用什麼方式賺錢,我們了不了解錢從何而來、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斷,以及我們是否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

整件事的癥結在於,要用乾淨誠實的方法賺錢;要清楚了解錢的源頭才能取之不盡;

以及要用健康的態度來看待擁有金錢的這項事實。

只要能做到這些要求,賺錢和修這兩件事情絕對不衝突。事實上,它也可能變成修行的一部份。

 

第二:我們應該能享用金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還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俱疲,以致無法享用財富。

一個為了做生意弄壞身體的商人,根本失去了經商原有的目的。

 

第三:一個人應該能在最後回顧自己的事業時,告訴自己這些年來的經營是有意義的。

 

 

 

「當和尚遇到鑽石」,是我這幾年所讀所有心靈成長書籍的總合,

我看著這本書時,默默的也發現自己這幾年的體驗和書中不謀而合,

很感謝自己的蛻變和體驗,當寫完這本書的心得,我明白我又內化了一些,

接下來我也該著手進行自己的六時書,期待看到更好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編輯6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