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經歴的年代,是唱片界大量翻唱日本歌和外國歌的年代
尤其是當紅的歌曲,幾乎都是翻唱的
我記得我的姐妹們瘋狂迷戀偶像時,我內心有種淡淡的無奈感,為什麼都是抄襲?
那時我國小五年級
小時候,討厭看電視,因為節目都在整人,很沒內容,過年時尤其痛苦,除了無聊的短劇,還有唱歌
因為都是偶像歌手,所以增加了我的無聊感
雖然還是會聽音樂,但是少了些什麼
而且自己也沒有什麼管道去取得更棒的資訊,或者說沒有特別去讓自己找相關的資訊
音樂市場的轉變,我很明顯的感受到從大二開始,我無意間買到地下樂團的合輯,然後我開始注意到幾個不錯的樂團
曲風好聽,都是自己創作,更重要的是,有靈魂
然後那年五月天開始發片,在那之前我還有買過董事長樂團,我內心深深的感覺到台灣的創意產業開始萌起
那年,在插畫界,長期在自由時報畫插畫的紅膠囊開始出書了,我買了書,同時也分享給我的朋友,然後我注意到他,開始有知名度了
那年,常在村上春樹的作品畫封面插畫的陳璐茜,剛出道沒多久,我極愛她的作品,後來再過幾年,我有機會上到她的課了,我明白她也
紅了
然後誠品,開始推出一卡皮箱秀自己的活動,每個星期六,在敦南誠品的門口,總是能看一卡一卡的皮箱,展售出小小創意,充滿活力
然後我注意到玩銀工房的出現,然後更多的雜誌在介紹創意
我看見越來越多關於創意的市集,從小地方開始,到現在政府弄了一堆園區來扶植所謂的創意
高興的事,在幾過十幾年後,政府終於,有大力想要扶植及轉型的想法,而在那之前,我們靠的是幾個設計師在國外打下知名度
有越來越多的美學,透過雜誌,和媒體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可惜的是,民眾們,對於美學的價值,還是會用價錢來衡量
政府近年注意到投入資金在各個所謂文創的園區,但是對於整體方向,卻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比如,是學日本專心發展電玩,還是要學韓國發展電視?
這樣的失焦,一如往常,
好處是台灣的文創工作者,始終能走出自己的路
而且政府用心佈置的幾個園區,讓民眾們假日多了許多賞心悅目的好去處
關於台灣文創
有相當多的美好設計,需要我們的支持
這也是我長期以來,如果要購物時,一定以台灣設計者的產品優先購買的原因
或許也是我不迷戀名牌的主因,除了自己對於各大廠的設計,不見得喜歡之外
如果能用自己的購買,表示對設計師的支持,我會更接近後者的選項。
這幾年,曾經在心中想為文創界做點什麼的想,逐一看到有人實現
除了深覺自己的資金和能力不足的小小哀傷外
我很高興在這件事上,我認為自己是具有遠見的。
留言列表